为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激发青年学子参与公益实践的热情,2025年9月24日下午,武汉传媒学院团委在武汉校区圆形报告厅举办"汇聚志愿力量·共促成长发展"志愿服务大讲堂活动。活动特邀武汉理工大学亢茜志愿服务队、湖北工业大学爱心助学社、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小桔灯志愿服务队三支湖北省本禹志愿服务队来校交流,通过主题分享、情景剧展演、互动问答等形式,为现场200余名师生带来了一场生动的志愿服务思政大课。
本次活动由湖北省志愿者协会、湖北省志愿者培训学院指导,武汉传媒学院团委主办,武汉传媒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承办。讲座由学生社团管理中心负责人章钦媛主持。

校团委副书记蒋璐璐老师讲话
校团委副书记蒋璐璐老师首先向远道而来的武汉理工大学亢茜志愿服务队、湖北工业大学爱心助学社、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小桔灯志愿服务队等三支优秀志愿服务团队致以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敬意!
她表示,三支团队在爱心助学、公益帮扶、专项服务等领域深耕细作,用青春力量践行志愿精神,用实际行动书写责任担当,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宝贵的服务心得。大家的到来,为本次大讲堂赋予了深厚的实践意义与学习价值。
活动现场,武汉理工大学亢茜志愿服务队以《爱在辅具间》为主题,通过情景剧还原了助盲志愿服务中的真实场景。演员们用细腻的表演展现了志愿者与视障群体从陌生到信任的温暖历程,现场观众屏息凝神,不少人被剧中"黑暗中的对话"环节感动落泪。
湖北工业大学爱心助学社则带来原创剧目《梦想为引助力乡村振兴》,以大学生支教为背景,通过诙谐与温情交织的表演,展现了志愿者在乡村教育中的成长与坚守。情景剧让志愿服务突破了说教模式,学生们在创作和表演中更深刻理解了公益精神的内核。

武汉理工大学亢茜志愿服务队分享
武汉理工大学亢茜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08年,是以全国助残“阳光行动”先进典型亢茜之名命名,专业从事助残志愿服务的团队。17年来,服务队秉承“助人自助”理念,与湖北省残疾人联合会合作,并与特教机构、社区保持长期联系,打造了给盲人“讲电影”“米fun”行动孤独症儿童关爱计划、“辅”爱前行——残疾人爱心超市服务计划等一系列助残志愿服务项目品牌。
服务队登记注册志愿者8020余名,累计志愿服务时数达12万小时,集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500余次,服务残障人士3000余名,社会影响广泛。服务队优质项目先后荣获首届中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第二届中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全国优秀助残志愿服务项目等众多荣誉,服务案例被纳入《中国残疾人事业蓝皮书》,相关志愿服务工作还受到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报道。

湖北工业大学爱心助学社自2005年成立以来,始终秉持“助学扶弱”的理念,以大学生“服务社会、回报祖国”为主阵地,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志愿服务实践,以实际行动引领青年志愿者发挥自身所长,投身乡村教育事业。团队以提升少年儿童的艺术素养为切入点,寓教于乐、寓学于趣,致力改善乡村儿童的教育、心理状况,促进其全面发展。足迹遍布湖北、广西、贵州等多个省市,累计搭建16个线上线下志愿服务基地。至今累计帮扶7200余名学生,培养了4000余名优秀青年志愿者。据不完全统计,团队近五年志愿服务时长逾51000小时。2023年,团队被命名为2022年度湖北省“本禹志愿服务队”,并保持至今。
二十载志愿时光,团队中涌现了一大批先进的志愿服务典型:第八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王季娅、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雷铭宇、首批新冠疫苗志愿者黎红羽……刘兴、张文昌、徐久红、李昕刚、周蜜、李天悦等十余人陆续选择加入研究生支教团、西部计划,前往西部基层追寻青春理想,志愿精神蔚然成风。

指导老师陈圣文介绍,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小桔灯”志愿服务项目自2008年应对春运雪灾应急服务需求起源,依托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机制,构建了涵盖特殊群体帮扶、国际文化交流、紧急救援等六类精准服务内容,并通过规范化管理体系(如学分制评优、工具包开发、“五步成长路径”梯队建设)持续提升志愿者专业化水平。
十余年间,项目服务站点从3个扩展至7个高铁站点,累计涌现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等典型事迹,获省级以上荣誉12项,媒体报道超400次。未来将通过“三提升”战略(组织力、服务力、引领力)优化招募与服务质量,计划将服务推广至更多高铁站,以“中国速度+中国温度”持续完善铁路出行服务体系。
在自由交流与创意互动环节,现场氛围持续升温。武汉传媒学院学子围绕志愿服务中的实际问题与三支团队展开深度对话,从“志愿服务项目如何分层统筹”到“如何开展可持续的公益项目”,提问视角兼具现实关怀与创新思维。

这一环节不仅实现了经验共享与思维碰撞,更推动公益精神从“感动”转化为“行动”,为高校志愿服务协同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据校团委副书记蒋璐璐介绍,活动是学校“第二课堂”精品项目,后续将持续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此次跨校公益交流活动不仅搭建了高校志愿服务团队的沟通桥梁,更通过创新形式让青年学子在沉浸式体验中领悟奉献精神。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校际合作,引导更多青年在志愿服务中书写青春担当。